我們身邊有很多人,會對于某一個牌子情有獨鐘,比如喝可樂只喝百事,比如用剃須刀只用吉利或者用洗發水只用飄柔。當他們在超市購物時,面臨數時上百種商品,他們幾乎總能不假思索,或者經過短暫的思索,就拿起自己最喜歡的那個放進購物籃。
這樣的行為似乎司空見慣,但是影響到這種行為的因素涉及到了心理學、經濟學、傳播學、政治學等等領域,想要分析行為背后的邏輯并不容易。
世界著名的科學刊物 Annual reviews 旗下電子雜志 Knowable Magazine 近期引用了斯坦福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 Bart J. Bronnenberg 的論文,來解釋“為什么消費者會長期依賴某個品牌”。
寵愛君大家帶來這篇內容,希望可以幫助寵物店在選品時有所參考,判斷哪些品牌具備“暢銷基因”。
作為質量保證而存在的“品牌特征”
品牌最開始產生時是一種質量的象征,這也是它總喜歡“講一個故事”——“我們的產品來自某某地區/采用某某工藝”——的原因之一。
這樣做的好處不止是“能讓觀者印象深刻”:早期研究證明,有品牌標簽的啤酒會讓人更喜歡它的口味,而沒貼標簽的那些則沒有出現這種情況;2013 年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,在某些情況下,帶有品牌標識的藥物,在促進病人癥狀的緩解上甚至也出現了一些類似安慰劑的額外效果。換言之,對品牌的青睞同樣是一種實打實的“消費”,它能帶來更好的體驗。
“認知吝嗇者(Cognitive Miser)”效應
按照社會心理學家的說法,我們在接收信息時其實并不習慣反復思量,而是傾向于用最簡單的方式(經驗、直覺、“第六感”……)解決問題,這樣的“認知吝嗇”可以隨時隨地減輕大腦的負擔。
而品牌在很多時候,充當的就是另一種形式的“快捷方式”。如果沒有品牌,你可能需要對比很多維度才能想好要買什么,但有了它之后,你只需要做一次決定,“直接買上次那個牌子就行”。研究者認為,這樣的路徑依賴很可能會形成固定行為模式,也就是“某某品牌的真愛粉”。
地理位置
我們經常聽到“xx 牌多年來在當地的市場份額一直很高”,這當中其實是有緣故的。有調查發現,品牌的走紅范圍跟它的出生地有很大關系,一個品牌往往會最先在它的原產地(及周邊)上市并提前占據有利地位,“主場優勢”的輻射范圍會隨著距離的拉長而削弱,一件商品在本地的市場份額平均來講會比在 2500 英里(大約 4000 公里)的另一個城市高出約 20%;更有意思的是,人們在離開某個地區時,有 40%的人還會一并“帶走”他們對一些本土品牌的偏好;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偏好會逐步削弱,但并不會完全消失。
家庭(或者說上一代)的品牌偏好是可以“遺傳”的。
有研究證明,父母一輩購買的汽車品牌和孩子長大之后的選擇有強烈的相關性。這并不是很難理解:孩子很容易將某一類物品跟某個特定牌子聯系起來(比如“雪花膏是媽媽手上的味道”),而且,童年時期耳濡目染的品牌,就跟讀書時愛聽的歌曲一樣,往往會帶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。
專業知識
2008 年,康奈爾大學的消費心理學家 Stijn van Osselaer 觀察到:對于某種頭痛藥,如果用戶先知道特定品牌、再知道有效成分,他們會更傾向于將前者跟藥物的效果掛鉤,這種“只認牌子”的感情分在牙膏、洗滌劑之類差異不大的商品當中尤其常見(“這種牙膏能保護口腔”“那個洗衣粉洗得特別干凈”等等);反過來也是一樣:與普通消費者相比,因為專業知識更豐富的緣故,從事特定行業的人反倒沒有那么“迷信”自己業內的品牌。
廣告
廣告可能是眼下存在感最強的一個因素。根據 Bronnenberg 的觀點,對汽車、智能手機之類的高單價商品,廣告的作用主要在于強調特殊功能,同時暗示產品的附加價值(提高社會聲望、體現生活方式等等);而對于衛生紙、麥片這類普遍“平價”的商品,廣告的作用則更多是給消費者一種“有足夠的實力打廣告”的印象,增加自己的可靠性,消除潛在消費者的疑慮——談不上什么很新的法則,但直到現在也不算過時。
當然了,研究者也說,在互聯網時代,網絡可能會改變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。2016 年,美國的知名營銷專家 Martin Lindstrom 就在他自己的文章里提到,現如今,成分、生產方式、環保理念、歸屬感、定制化等等“非傳統”因素,都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,比如我們之前介紹過的讓人越玩越上癮的“游戲化”套路、品牌賬號在社交媒體上十分熱衷的“擬人化”、最近幾年異軍突起的“網紅經濟”,等等。毫無疑問,在消費主義號稱無孔不入、消費者們的選擇余地空前豐富的今天,對店家來說,選擇“品牌忠誠度”較高的產品將會變成一個更加復雜的考驗。
小佩寵物(www.youyouyules.com)綜合整理,若需引用或轉載,請注明出處 ,僅供參考、交流之目的。
400-900-1105